【社情民意﹒专刊6】:关于“深脚田”改造提升的建议
“深脚田”又叫“烂泥田”,是我县基本农田中较为常见的低产田块类型,近年来,由于“深脚田”无法使用机械耕作,从插秧到收割都需要人工,种植成本增加300-500元,加上淤泥深,水稻扎根难,易倒伏等因素,产量一般在500-600斤,存在收益和成本倒挂,导致农户不愿种植,造成耕地撂荒。就“深脚田”改造提升,提以下建议:
1.“改的好”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,把较为集中连片的“深脚田”改造提升优先纳入实施范围,把原来低产田改造中摸索出来的有效经验,通过起深沟、埋横沟、深耕起垄等行之有效的改造措施因田施策,逐步提升“深脚田”的生产能力,让人人生畏的嫌弃田,变成旱涝保收的高标田。
2.“种的好”。在暂时未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的“深脚田”,结合田块具体情况,通过深耕起垄、清理排水沟渠等方式,让田块初步具有耕作条件,采用撒直播、抛秧等种植技术,降低用工成本,提升产量效益。
3.“卖的好”。“深脚田”虽然种植水稻产量不高,但普遍也有产品品质高的共性,可结合我县当前开展“守好黟方地、种好每块田”行动,充分发挥包保单位和包保干部的优势,通过选择米质好的水稻品种,采用绿色防控技术,生态种植模式,提升产品品质,折算种植成本后,制定保本微利的售价,发动企业单位、干部职工认领认购,形成共管共赢的工作局面。
4.“调的好”。对当前技术手段难以解决的“深脚田”,自然规划部门要主动介入,通过调出基本农田,改变耕地性质等方式,根据“深脚田”的具体情况,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、种植莲藕、茭白等,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,杜绝撂荒现象。
(县政协委员 胡志刚)